|
|||
|
|||
|
從大學畢業加入水電一局,從滇中引水項目部進行實習,再到登上飛往烏干達的航班,這一切都過的太快,像是一場場夢。如今在卡永加的伊辛巴水電站項目駐場一個月,日子算不上波瀾壯闊,卻滿是新鮮又真實的感觸。 初到工地,語言對我來說確實是道坎,但我沒想太多,休息時總主動湊到烏干達當地工人堆里找話聊。看到他們圍在陰涼處聊天,我就湊過去聽,偶爾用簡單的表達向他們問好,聊的多了,我也會告訴他們我們中國的生活成本有多低,我們國家的網絡資費有多便宜,當地工人聽了,都是一臉的不可思議。 和他們聊天的過程中我了解到,生活的重擔壓得他們大多數人喘不過氣,家里吃穿用度要算計,孩子的學費更是塊壓在心頭的石頭。這邊沒多少零工可打,他們只能守著工地上的一份收入省吃儉用,可即便把日子過到極致節儉,那筆不算小數的學費,到頭來往往還是湊不齊。看著他們因家庭的開支而發愁的模樣,語氣里的無奈讓我忍不住想起國內的變化:曾經,我們的祖輩也有過為了溫飽而犯難的日子,但這些年,從精準到村到戶的扶貧政策,到覆蓋衣食住行的民生保障,上學有“兩免一補”、助學金兜底,就連偏遠山區的孩子,也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。 原來,我們習以為常的“孩子上學不愁錢”,在他們眼中竟是要踮腳仰望的奢望,我們視作尋常的教育保障,卻是他們拼盡全力也想給孩子爭取的未來。這份對比像一束光,忽然照亮了那些被我們忽略的“幸運”——生于這樣一個既富強、又始終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的國家,能在安穩中追逐夢想,這份底氣與福氣,讓我想來便滿是感慨與自豪。 和我想象的不同,我來到伊辛巴項目部時,伊辛巴水電站已經基本建設完成,但日常的安全監督和指導工作一點沒少。每天我跟著前輩往電站內部跑,主要盯著腳手架的鋼管、卡扣還有跳板的吊裝作業。師傅教我卡扣的類型都有什么,鋼管的安裝標準又是怎樣的。剛開始我只能一點點了解,遇到不太懂的就在手機上面問一問人工智能,也能讓我更有效率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。后來,我在遇到工人操作不規范的情況時,不需要前輩的提醒,就能用英語指出他們的問題,從而確保吊裝作業安全完成。一想到自己的學習成果也能用在實踐當中,心里面也多了幾分成就感。 這近一個多月里,最暖心的就是中國同事的照顧。剛到項目部,同事就主動過來幫我搬行李;一進宿舍門就發現,蚊帳已經提前被掛好了,毛巾、臉盆等洗漱用品也在桌上整齊擺放著;去食堂吃飯,領導總會多問我兩句:“飯菜合不合口味?剛過來適應不?小張怎么不吃菜啊?”食堂師傅也是中國人,我和他聊天的時候,他也會笑著對我表達類似的關心和問候。這些話都很簡單,卻實實在在讓人暖到心里——既有同事們主動問候的熱情,也有領導真誠關心的平易近人,更藏著公司細致入微的人文關懷。 現在,我常跟著前輩前往伊辛巴水電站現場進行指揮。和當地工人交流時,我偶爾還是會卡在某個英文單詞上,要翻出詞典確認單詞才能把意思講明白,但如今的我,早已摸清了施工的整體脈絡,在前輩的點撥下,也能穩穩當當完成基礎工作。一個月的時光不長,卻充實了我對海外工作的認知——它從不是課本里“建功立業”的宏大敘事,而是鼓起勇氣多跟工人說一句話的堅持,是給并肩忙碌的同事遞一瓶水的暖意,更是緊盯現場、踏實指揮的認真。 海外的日子才剛拉開序幕,未來要學的技術、要練的溝通還有很多,但這一個月的生活經歷已在心里扎了根。往后的日子,既要跟著前輩學習、把活干好,也會把這份彼此關照的情誼記在心里。在這片土地上,我不僅要做踏實工作的一局人,為公司實實在在做出貢獻;更要做暖心的同行者,用真誠和熱情為同事們帶來活力和關懷。這是我對項目、對公司,也是我對自己的交代。 |
|||
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
|
|